畢摩,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,彝語中“畢”為舉行祭祀活動時祝贊誦經之意,“摩”意為長老或老師。他們精通彝文和經書,是彝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在峨山縣的彝族村落中,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專門替人主持喪葬祭祀、合婚占卜的職業(yè),人們稱之為畢摩,峨山彝語稱“唄瑪”。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、婚喪、疾病、節(jié)慶、播種等生產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,是彝族文化的繼承者、發(fā)展者、傳播者,也是彝族社會生活中具有威信和影響力的人物。
1986年1月生于峨山縣岔河鄉(xiāng)安居村的李曉明(彝族納蘇支系),受到爺爺李順聯(lián)的影響,自幼對彝族畢摩文化、彝族語言文字有著深深的熱愛。在校學習時,自己也在自學彝文。李曉明18歲開始正式拜師,系統(tǒng)承襲彝族婚喪習俗、彝文字書寫、彝文古籍誦念。
他說:“我爺爺就是干畢摩的,我爺爺去世的早,后來我就去紅河州石屏縣龍武鎮(zhèn)大練莊村委會大練莊和李才旺師傅去學習,從18歲學到21歲下半年,開始從事畢摩。”師傳是畢摩傳襲的唯一方式,收徒教習十分嚴格。李曉明跟隨師傅李才旺,晨起誦經,白天為師傅勞動生產,夜間習文,有機會就跟隨師傅到祭祀誦經場所觀摩學習。
他說:以前學畢摩的時候是相當辛苦的,我的師傅是相當嚴格、相當認真,他都是先教一遍,然后讓徒弟回去自學,只有專心才能學會,要不然不專心的話就學不會。
經過三年多的學習鉆研,李曉明至今已有18年職業(yè)畢摩的經驗,每年獨立主持宗教祭祀活動200多場次,為峨山、通海、華寧、雙柏、玉溪、昆明多地的彝族人民奔走服務,是峨山縣目前最年輕、也是最忙碌的畢摩。李曉明家中藏有峨山彝文古籍80余卷、外縣區(qū)彝文古籍20余卷,掌握常用彝文字八千余個(包括個別雜字、異體字),熟悉彝族納蘇、聶蘇(花腰支系)的生育、婚嫁、喪葬、喬遷、祭祖等傳統(tǒng)習俗。李曉明能將生澀難懂的彝族經文根據(jù)自己的理解,用簡潔易懂的通俗語言翻譯解釋給周邊群眾,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彝族先民的智慧,深受峨山及周邊彝族群眾的認可和尊重。
李曉明念禱詞、唱經文、誦祭詞,不僅傳承了畢摩誦經的音韻旋律,還根據(jù)不同的經文內容,采用不同的調式,高腔嘹亮動人,低聲渾厚悠揚。他通曉彝族歷史文化、傳承語言文字。閑暇時間,還教自己的兒子、家中侄子,學習彝族文字、彝族經文的念誦。
在傳承帶徒的同時,李曉明也在積極參加培訓、展演活動。曾受邀參加昭通六祖文化廣場祭祖活動。2012年參加玉溪市彝族古籍傳承人畢摩培訓班。2017年在云南民族村火把節(jié)系列活動中獲“優(yōu)秀表演獎”。
2023年至2025年期間參加了峨山縣火把節(jié)取火儀式和彝族開新街祭祀等傳統(tǒng)文化節(jié)慶活動,2021年李曉明被縣級文化部門評定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2024年被市級文化部門評定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