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漸濃,峨山民族團結(jié)廣場上,一陣悠揚婉轉(zhuǎn)的四弦聲準時響起。八十多歲的趙理邦端坐于石階中央,指尖在四根弦上靈活跳躍,《繞峨賽熱傷啦該傷啦》的歡快旋律便如清泉般流淌開來,引得周邊群眾紛紛駐足,踏著節(jié)奏翩翩起舞。這位被當?shù)厝擞H切稱為“四弦活譜”的彝族老人,用一生的時光與四弦相守,讓峨山彝族的古老樂韻在新時代依舊煥發(fā)著蓬勃生機。
“從小就愛聽那弦子響”
1941年,趙理邦出生在彝族文化浸潤的峨山大地,耳畔從未間斷過四弦的吟唱。村里的老藝人總愛在路邊撥動琴弦,那或激昂或溫婉的調(diào)子,像磁石般吸引著年幼的他?!靶r候不懂樂譜,就跟著老人們的琴聲晃腦袋,聽得多了,連哪段該快、哪段該慢都慢慢學會了?!壁w理邦笑著回憶。
少年時的他,常常蹲在老藝人身邊,目不轉(zhuǎn)睛地盯著對方按弦的手指,悄悄在膝蓋上模仿?lián)芟业膭幼?。沒有樂器,他就用橡皮筋綁在木板上代替琴弦,反復琢磨指法;遇到不懂的節(jié)奏,就追著老藝人問上半天,能研究一整天。中青年時期,盡管工作繁忙,他始終沒放下這份熱愛,口袋里總裝著一個小本子,走到哪兒聽到新的曲調(diào),就立刻記下來,回家后對著四弦一遍遍試彈,硬是攢下了厚厚的一摞“曲譜筆記”。
退休后,趙理邦終于能全身心撲在四弦上。他把家里的一間小屋改造成“琴房”,墻上掛滿了不同年代的四弦,桌上堆著泛黃的樂譜手稿。每天清晨,鄰居們總能聽見他的四弦聲準時響起,一曲曲練得精益求精?!皬椝南揖拖褡鋈耍幂^真,每個音都要準?!边@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“打破門戶,才能讓四弦活起來”
在彝族傳統(tǒng)里,四弦技藝多是家族內(nèi)部口傳心授,鮮少外傳。但趙理邦卻不這么想:“好東西藏著掖著,遲早會被忘光。得讓更多人會彈、愛彈,這門手藝才算真正活下來?!?/span>
他主動敞開家門,只要有人想學,不論老少,他都耐心教授。起初,有人勸他“留一手”,他卻擺擺手:“我這手藝也是從老輩人那學來的,現(xiàn)在傳給年輕人,是本分?!彼慕虒W有股“較真”勁兒,要求弟子們“先把音準練到閉著眼都錯不了,再談技巧”。
如今,趙理邦的徒弟已有50余人,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,下至十幾歲的少年。許多時候,他的“琴房”里總是擠滿了人,有人練指法,有人討教曲調(diào),他則穿梭其間,時而示范,時而糾正,笑聲與弦音交織在一起。他還在社區(qū)、老年大學開辦公益課堂,年均授課超50課時,200多名愛好者在他的點撥下,走進了四弦的世界。
“把曲子刻在心里,傳給后人”
“四弦不是死的樂譜,是活的故事?!壁w理邦深知,光會彈還不夠,得讓這些古老曲調(diào)有根可循。退休后的十余年間,他踏遍峨山的村村寨寨,把散落在民間的四弦曲目、舞詞一一記錄下來,整理成《峨山彝族自治縣彝族四弦舞詞專輯》。這本厚厚的手稿,填補了峨山四弦系統(tǒng)性文字記錄的空白,如今已成為當?shù)貍鞒兴南业摹敖炭茣薄?/span>
為了讓更多人聽到四弦的聲音,他還應峨山縣民族宗教事務(wù)局之邀,錄制了四弦彈奏CD和磁帶。《彝族迎賓曲》《跳樂歡歌》等曲目,成了本地廣場舞、火把節(jié)的標配背景音樂,走到哪兒都能聽見那熟悉的旋律。
在趙理邦的家里,珍藏著不少“寶貝”:不同年代的四弦樂器,木質(zhì)溫潤,音色醇厚;《峨山彝族自治縣彝族四弦舞詞專輯》的手稿修訂版,字里行間滿是修改的痕跡;還有歷年演出、教學的視頻錄像,記錄著他與四弦相伴的點點滴滴?!斑@些都是念想,也是給后人的交代?!彼f。
如今,盡管年事已高,趙理邦依舊堅持每天練琴、授課。廣場上的弦聲,課堂里的講解,手稿上的字跡,都在訴說著一位非遺傳承人的堅守。正如他常對弟子們說的:“四弦是彝族的魂,只要弦聲不斷,根就不會斷?!?/span>
從年少時的耳濡目染,到退休后的全身心投入,趙理邦用八十余載的人生,與四弦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他一生守護的弦音,將在代代相傳中,讓彝族的文化血脈永遠滾燙,成為非遺獨特的印記。(黨建辦 宣傳)